2009年12月9日 星期三

太極拳發勁怎麼樣練出來的

  談發勁,首先要知道,何謂勁。「勁」一般說:就是本身發出之天生之力。在練太極拳者來講:「勁」是由本身體內內功修練,而運經身手現出來的剛柔之力,即為勁。斯勁是由先天之身形,配合後天之身法練出來的功夫也。

  太極拳之勁大可分為二。1、化勁。約可分粘勁、走勁、化勁、接勁、提放勁,等等。2、發勁。只此一種,其勁發出,如百煉精鋼,無堅不摧。

  也就是太極拳經所說的發勁,意動氣從,氣動身從,一動全動,無所不動,無堅不催也。

  練太極拳者:怎麼樣練出發勁?首先要明太極拳理,再要精研技藝還得有法,而後行功永不間斷,才能有所成就。

  明拳理者:即博學,知道的越多越好,慎思,多自修多揣摩、明辨、生生不息。在應敵變化時,才能顯示自己招數之神奇。

  精技藝者:即多知各門各派之拳術,及其奇招異術。才能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有法,即識何為能得機得勢,明辨虛實,不偏不倚,能找得到敵之發勁中心點。

  行功者:保持身形純潔之寧靜,常行天理與人理之化合,而達天人合一之境界,無往不利也。行太極拳發勁之功,說起來很容易,大家都懂,真正做起來,實不易也,望共勉之。

  今把練發勁之法:簡介如後。

1、要靜:心身都要靜,心身如不靜則不能專修,如初學者多不能主動即「靜」也,大多為對方動而我才動,對方不動我也不動,始終立於被動,靜、動不分耳。多為無意、無氣用力也。「靜」必須久經鍛鍊、揣摩,才能得到,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此即謂已懂「靜」後發也。再經鍛鍊,人不知我,我獨知人,則人為我制,每發勁對方必跌出也,此即謂用意,用氣、不用力也。

2、要靈:發勁時身形要靈,如步隨身進、退,腰隨身轉化,使步、腰、身能進退轉化自如,則身不散亂,配合雙手一舉動,皆不遲滯,而又輕靈圓活。再能以己之皮毛,聽對方之拙力,更能以己之意。入彼之骨肉,再以己之氣貫穿其身,此皆己手有分寸也。則發勁大、小可隨心所發,毫髮無差,處處恰到好處,久練則技精也。

3、氣有開合,更要氣歛入骨。氣無合聚。則身形無主,則不能行氣,便不能得勁。身形必散亂無勁可發。如氣能歛入骨即有開合也,則呼吸可以通靈也,週身勁道可暢通,收放亦能隨己也。此謂以身運氣,氣以意用身,使吸氣含蓄,呼氣發放。使其自然,非以力運氣,切記切記。

4、要勁整: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此為發勁時週身無有一處不動,使一身之勁,成為一家。「勁整」即所謂發勁時,起之於腳,行之於腿,蹬之於膝,主宰於腰,形於手指,靈通於背,發於脊背,神貫於頂,流通於氣,運用於掌指,達之於神。於敵勁將發未發時,我則接彼之力不先不後,借其力,能隨手奏效,將人發出也。此即謂勁整也。

5、要行功不能間斷:功行一日,技精近一日,有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必須要堅定意志,日不間斷,苦修、苦練才能達到成功之日。

  以上是本人教太極拳四十餘年歲月中,在教推手發勁時所有的心得,是很重要的。今特寫出貢獻各位愛好太極拳同道作參考。

來源:http://home.pchome.com.tw/sport/teacher_lee/article/article02.htm

太極拳淺論--- 王樹金

近十數年來,國人對於太極拳之研究,頗為積極,對於太極拳之發揚,尤稱熱衷,這是我們國術界的好現象。太極拳的含義,據陳鑫先生在他所著圖說自序中說:「明洪武七年始祖諱卜,耕農之餘,而以陰陽開合運轉周身者,教子孫以消化飲食之法,理根太極,故名曰太極拳。」陳微明先生說:「太極本一圓形,為陰陽渾合之一體。太極拳處處求圓滿,分陰陽虛實,故以為名。」

宇宙之原動力在太極,人身之原動力亦在太極,所以太極之動作,不是手之動作,而是腰之動作、腹之動作。腰為人身之中心處,此處一動,全身皆動,此力動之於腰,發之於根。太極拳便是在發動此中心一點之動作,處處是圓形走弧線、講陰陽、分虛實。我們明瞭了太極拳的意義,進一步可以討論太極拳的練法。

目下太極拳的派別繁多,動作也極不一致,不論楊家、陳家、吳家、郝家,理論大同小異,祇要練得精純,能夠應用,練習太極拳的目的,也就算達到了。

初學拳架或學習用法,最好先請一位老師指點比較容易入門,看拳譜學習,角度與方向,容易弄錯,費時費力,收不到好效果。

太極拳在運動上的主要要求是鬆、穩、慢、勻,以及連綿不斷,中正安舒,放鬆大腦所謂「鬆」,是指身體內外都要鬆弛舒服,摒除一切雜念,專心致志於舒軟的動作上,使大腦的神經中樞不緊張,在鬆弛愉快裏,得到休息調整,達到內壯的效果。「穩」,是操作時招式要穩,要中、要正,做到「尾閭中正神貫頂」「尾閭中正」就是把脊椎和頸椎要豎直,以中心的活動力來運用重心的支撐力,避免偏重,使用身體得到的均衡的活動。「神貫頂」,又叫「頂頸懸」,是以神氣貫頂的意思,也就是收斂了神經中樞的分散力,使之集中,而另有一種專一想像的目標。「慢」是操作時,動作要緩慢,以意的支配,表現到身體四肢上,由極靜中生來的動是極動,由極慢中生來的快是極快,在這似動而不急動,似靜而不純靜的活動中,完成這一整套的練法。「勻」,是在操作的姿勢上,應當盡量使之舒展,不可有團聚和氣滯的動作。

練習太極拳,戒求速成,又忌用力,所謂不速求速則傷氣,無力而努力則傷血,若氣血兩傷對人體危害就非同小可;反過來說,如果練習得法,雖一勢一式,也能得到益處。練拳時口自然微閉,用鼻孔吸呼,含胸拔背,沉肩垂肘,鬆腰坐胯,落步分虛實,處處求圓滿,週身輕靈,眼神正視手的前方,呼吸自然,上下左右相繫,陰陽剛柔分清,澄心斂神,無思無慮,因為沉氣鬆力,所以拙力消除,血氣調和,對於身心有莫大助益。

拳術之中,無論何門何派,都須求腰腿靈活一致,虛實分明站步陞穩,而無飄浮不穩之毛病,太極拳的一招一式,與拿勁、提勁、化勁、發勁等,都以腰腿為主動。動之於腰,發之於根,而根力源自站樁,因為人的力,生於氣血,由內達外,所以通暢氣血,鍛鍊肌肉,是練拳的基礎,而最好的方法為站樁。記得年輕時,跟師叔王薌齋先生學習站混元宇宙樁,每一個樁法,一站即十多分鐘,直至兩腿酸麻,舉步維艱為止。站樁應站多長時間,須視各人體力情形而定,短者三十分鐘,長者一點多鐘。多者全身發抖,務使站姿勻靜自然,氣沉丹田,身體輕靈,心無雜念,可惜許多練太極拳的人,未能體認到站樁的重要性,少在樁步上下功夫,以致影響功夫的進境。

拳架練習精純,進一步應練推手,也就是將掤、、擠、按、採、、肘、靠八法,一一分清練習,練至綿綿不斷,腰腿都能旋轉自如,換句話說,也就是用循環的攻避方法,以達到打人避人的手段,推手的動作,表面上雖在手腕,而實際上卻全在於腰中。所以說手是三分、肩是一分,胸是一分,而腰是五分。若肩不能鬆,胸不能涵,則腰不能活,全仗手腕,決不能化人,亦不能發人。

初學推手,聽、走、化為目的。第一要觀看人家練習,凡有身法好,手法純,步法靈活者,都要留意牢記。第二要聽人家講解,如遇前輩或同學中有經驗之談,應虛心靜聽領會。第三要實地鍛鍊,又不可專與一人推練,無論何人,手剛手柔,勁大勁小,藝深藝淺,都可推習。推手是太極拳發勁致用的必經歷程,凡練習太極拳者,務必認真學習,循序漸進,奠定太極拳功的良好基礎。

太極拳講究的是剛柔相濟,即剛即柔的道理。因為我們人體四肢,都具有伸屈相互制衡的作用,凡未經過鍛鍊者,力氣多屬僵勁,不夠堅強與彈性,經過太極拳的鍛鍊,是將原有的僵勁轉化為堅強的剛勁和彈性的柔勁。這好比一塊普通的鐵,必須經過煅煉方能成為鋼,由鋼製成堅利或彈性的製品,一把鋼刀當然要比一把鐵刀鋒利有用的多,這就是剛勁與僵勁作用的粗淺比喻。至於柔勁的作用,又須經過一層功夫,有如將堅鋼再加煆製,使成為具有彈性的彈簧發條之類,如鐘錶所用的發條遊絲等,質地雖然微薄柔軟,實具有最堅韌的彈性功力。練習太極拳的功夫到了極致,剛勁之中有柔勁,用這種勁道發人,摧毀力極大。

內家拳高手,往往可以用寸勁分勁,極短的勁打上,震傷內腑,外看無有傷,而外表肌膚卻更看不出一點損傷的痕跡。

有人認為練太極拳時,動作緩慢柔軟,也有人練了多年的太極拳,一旦遇到別種拳的拳手,倆人較量,總是輸的很慘,因此,懷疑太極拳,是不是真的能有所致用,本來反對太極拳的人,更是振振有詞,說太極拳專屬老年人、婦道人家用來健身運動的,年輕人練習不適合。太極拳在各種拳術中,為最難以致用的一種,練他種拳術的人,功夫即算不深,祇要練過一些時日,必有相當體力,比較未練過的強健。惟練太極拳的,因為不尚力,初練一年半載,體力卻不比常人發達,而太極拳的用法又遠不及他種拳式簡易,易於領會,即使對太極拳用過三、五年苦工夫的,要他將太極拳一手一手的用法,從頭至尾解釋出來,恐怕能辦得好的很少,自己不能領會太極拳的手法。又如何能使用呢?練他種拳術的,和人比試時,縱然不能把平日所學手法,絲毫不斷的使用出來,然因其平日練習時橫衝直撞,成了習慣,祇要利用這種習慣,再繼以勇猛直前,焉能不克敵制勝。練太極拳的則不然,平日練習以緩慢為原則,以不使力為要義,沒有練到致用的程度,就妄想和人比試,不但不能用拳法打人,有時甚至連那原有的抓攫本能也消失了,擺出一個一成不變的架式,去接受人家的攻擊,結果如何?當然可想而知。

上面講過,太極就是一旋轉圓圈,太極拳的身手腰步的開合轉換,有都是走圓弧之形,無論一舉手一投足,都本於圓圈的作用,為螺旋圓弧進退之勁,俗稱大纏絲、小纏絲;而形意拳為直勁的纏絲勁樁法:就是三提式站樁法,八卦掌樁就是獨立站法,左右大纏絲,大旋轉勁,此乃三大門派內家拳都是法理合一。如蓋間樓房所用的鋼筋、水泥、石子,和成一塊時特別堅固。

余自民國十二年開始練,至今行年七十五歲,練的都是皮毛,所有內家拳玄妙的真理,沒有領會到,真是可恥可笑。太極拳裡面,並沒有尋常招架的手法,而太極拳招架便是攻擊也,不能用太極拳方法攻擊人的,斷不能用太極拳的方法招架,因為手手處處都螺旋圓圈,就在這一個圓圈之中,分出一半是招架,一半是攻擊,功夫越深,圓圈越小,有時尚不及見其轉動,已盡招架與攻擊的能事,我們也可以說太極拳全體沒有攻擊和招架的方法,可是全體也都是攻擊和招架的方法,其中的奧妙,必須要從苦思勤練中得來。沒有捷徑可循。更不能取巧投機等。

太極拳術,縱極深奧,但前輩先師留給我們非常寶貴的「拳論」、「拳經」、「十三勢行功心解」、「練拳十要」等種種法則,還有歷年來許多先進先賢的鴻文巨著,足供我們研究探討,祇要練習者虛心學習,依式勤練,順序漸進,不急不躁,持之以恆,必有所成。今筆者以平日研究心得,提供同好專家參考指教,並願與有志於斯道者共勉之。

來源:http://www.taichi.org.tw/CrossWord/4Words.htm

溫縣太極武術館--張東武--掩手肱拳之見解

鬆活彈抖的爆發力是陳氏太極拳的精華,也是陳氏太極拳與其他太極拳的主要區別之一。

陳氏太極拳發勁的練習,必須在去僵求軟,周身放鬆的情況下,按照「勁起於腳行於腿,主宰於腰發於梢」這個太極拳發勁的基本規則。循序漸進,用心揣摩。只要能真正掌握了這個規律,通過久而久之的訓練,就能達到無論以任何角度和部位發力,都能做到得心應手,隨心所欲的彈抖爆發。放鬆是發勁的前提,極柔軟方能夠極剛強,只有做到充分的放鬆,去掉全身的僵勁,才能夠發出完整一氣的彈抖勁。

全身骨節鬆開肌肉鬆弛,最大限度地減少對抗肌的用力,使力不至於在中途由於對抗肌的緊張用力而消耗減弱,使周身之力能夠在一瞬間達到著力點,也就是集全身之力發出於一個力點上,另外,肌肉緊張用力的時間要短,要在發力到落點的一瞬間高度緊張,而後再迅速放鬆,也就是說,發勁時肌肉緊張的時間越短,力到落點的速度就越快,威力也就越大。

意氣是太極拳運動的靈魂,發勁想要達到一定的水平,就必須結合意念和內氣。以意領氣,以氣運身,氣到則勁到。意念一動,則全身皆動,在腰的帶動下,按照發勁規律,節節貫穿地使勁迅速達到著力點,

勁到落點的同時肌肉高度緊張,並要結合吐氣發聲,腹部抖彈堅實,氣沉丹田這就會產生彈抖力,此力極富彈性,有力而不僵硬,如金獅抖毛,乾淨利落。想要打好彈抖力,關鍵是腰襠勁的配合,發勁時要轉腰扣襠,腰部旋轉,襠勁扣住,可使動作快猛迅疾,力達梢節。

練習螺旋勁,要以自己身體中心為軸,即以腰為軸心,再發勁時身體迅速向一側轉動,產生離心力。按照力學原理,圓上的任何一點都可以成為出擊點,但要按圓的切線方向發出,並且發勁到落點時要講究前後左右的配合,也就是要注意對稱發力,不至於出現發力落空而失重的現象,以保持自身重心的平衡。

衡量一個拳手發勁的質量,要以下面三個方面來分析:

第一要看他的勁是否從足下發出,勁不生於根就好像是無源之水,沒有腳的蹬地反彈,就不會有節節貫穿的推動力,也不會發出威力強大的整體勁。

第二看他是否有腰襠的彈抖旋轉力,在放鬆的基礎上,快速的轉腰扣襠;就會產生周身一體的彈抖力,彈抖力是陳氏太極拳發勁的主要特點之一。

第三看他是否有落點勁,落點勁就是將周身之力集中發出於一個著力點,如只是周身彈抖而勁無落點,沒有穿透力,就等於華而不實,看似很厲害卻沒有殺傷力,無濟實用。

正如拳論所云:不本諸身,則虛而不實,不行於梢,則實而仍虛。

通過上面三點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這就是發勁想要打好,必須要做到勁要從足下發出,腰襠要有旋轉彈抖力,發勁要整,落點要準,發力要透,並且能夠定位。這三點缺一不可。

下面我以「掩手肱拳」為例,按照發勁的基本規律,具體講一下這個動作的發勁要點。

這個動作發勁的預備式是:重心落實在右腿上,右腳尖內扣〈有利於發勁時蹬地反彈〉,右手變拳放於右肋側,拳心向上,左腳在前,左手掌放於左前方,鬆開左跨扣住襠,兩眼自然平視,兩肩鬆沉平穩,身體中正安舒,頂勁領起,自然合住勁,似上弦之箭,一觸即發,做好蓄勢。

拳譜講:身如弓弦手如箭,蓄勁如開弓,發勁如放箭。所以在蓄勢時要求做到一身備五弓,周身上下全部合住勁,全身肌肉放鬆下沉,身體自然中正。

發勁時,重心迅速由右腿移向左腿,同時通過右腳蹬地〈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轉膝、轉腰、扣襠、轉胯、順肩,使勁迅速傳遞到拳上,整個身體向左旋轉,左肘在右拳發出的同時,迅速向後發力,和右拳正好形成對稱的拉力,這樣,既可以保持自己身體的平衡,又可使自己的兩肩盡可能拉長,在發勁時身體不會前傾而失去重心,在實戰時則不會被對方引動而失重,又有助於右拳的發力,左肘快速後拉可以推動右拳向前發力的速度,從而做到集全身之力於一拳發出。

這就是力學上講的旋轉另外,再發勁前一定要盡可能放鬆,在勁發到落點的一瞬間,肌肉才能高度緊張,正如我們前面所講的,由於全身放鬆可以加快發勁的速度,發勁到落點的一瞬間肌肉高度緊張,才可以將力發透,並且有助於定位,從離心力。而產生煞車力〈制動力〉,而後再迅速放鬆。

上面這個例子只是講明了本人打陳氏太極拳發勁的一些體會,拳無定法,只要我們遵循陳氏太極拳發勁的基本規律和要領,刻苦磨練,精心揣摩,認真研究和總結,就能練出鬆活彈抖的爆發勁,從而達到周身無處不是拳,挨著何處何處擊的高級境界,無論以任何角度和部位發力均能隨心所欲,無堅不摧。

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ht112ht112/article?mid=200&prev=201&next=199

太極十三勢 解秘

  “太極本無法,動即是法”這說明了“太極”二字的真正意義。因為太極拳沒有固定的法則,實際就是以十三勢,即八方(八卦)四正四隅,五步(五行)前進、後退、左顧、右盼、中定,這十三字合而謂之“十三勢”。

按易經說的十二地支有六沖六合,十二地支是:子、醜、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位置在人體本身,裏麵包捂八卦,即八方,而八方的位置如下:

用棚 勁時,手上不用使多大力氣,只要你注意想自己的命門穴,眼神看對方眉毛(眉攢、眉梢),他人就起來了。而棚勁屬水,見縫就鑽。

分力怎麼分?如來手集中,給它分開、分散,比如要卸一車磚拿起磚來就嘁嚦哢嚓都給它卸了,不要去碼好(沒有那麼多工夫)。實際上對方來手了,你就隨便把來手這兒一扔,那兒一扔,這兒一捋 ,那兒一捋 ,把對方來的分力開,化整為零,給它分散了。合力是化零為整,把很多的力集中在一點上,那是棚勁,就是位置不同。

不管對方的力多大、多沖,也不用著急,輕輕一劃就行。劃時後手不能弱,前手帶著後手走,做等距等速運動。熟練後眼看眉毛就行,往左看,人往左轉,往右看,人往右轉。這叫捋 。


  擠:擠勁屬木,在東方,東方甲乙木,為直勁。在人體脊背,發的時候意想脊背,要發出整勁,就是兩手的兩個接觸點,像兩條電線的兩個頭,前腳放在兩個接觸點的中間,再用脊背去找前腳。眼神要穿過對方,越往這處看,這人出去的就越遠,像木頭杠子杵一下那個勁。前腳尖的位置就放在對方的腳跟,往前邁,一個衝力,就跟木頭杠子似地杵出去了,有時你意念想得足,如屋子有多大,木頭就多粗,很大的一墩擁出去。擠勁也叫打擠,打穿透。





按不是用力按,比如用力去按汽椅子,越用力按人繃起得越高。又如推手,兩人較勁,像摔跤似的,越按越起。


所謂按勁,實際上輕輕一扶就行了。向左化對方,體重放在右腿,眼神往左下方斜看,使對方來衝力以後往斜下倒。你左手跟前胸對正以後,體重放在左右腿,眼往右下方斜看,一涵胸就是,這是向右化對方。


  現在四正有了,即捋 南、棚 北、擠東、按西。發棚 勁進攻,用捋 勁化解;對方用捋 ,你用擠來進攻,就想脊背,往這兒一想,前腳必須放在兩點當中,不能偏,偏了就打旋,力量不足。自己的腳、兩手與對方接觸的中心線,必須掌握好,再用脊背去找前腳就行。


  十二地支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在人體的位置如下:





若體重在左腿時,除子、午、卯、酉四正(東西南北)不變,其餘四角(四隅)則有變換,即左胯為醜,左腳為寅,左肩為辰,左手為巳,右肩為未,右手為申,右胯為戌,右腳為亥。而四正又是子午相對,卯酉相對,東為脊背,西為前胸,南為玄關,北為命門。


四隅為東南、西北、西南、東北,隨體重的轉而來回變化。而肩、胯的交叉變化叫醜未辰戌,手足的交叉變化叫寅申巳亥。四正為棚、捋 、擠、按,四隅即采、挒 、肘、靠。





采勁要出向外放射的勁,不管對方發多大的力氣也要把他采住。采是怎麼個采法?如對方揪住自己,你就拿午與未合,拿眼神為右肩,對方就起來了。拿眼神看左肩也行,都為采,看左右肩要根據體重的位置而定。


  挒 :是手與腳分,挒是使腳蹬地,用手托天,整個與采相反的,挒是分開。





如果向後打肘,即肩找手(辰與巳合)。若用肘采也一樣,你拿肩找手,這人往後栽,手找肩,這人往前打,只要對方扶住胳膊,一找,對方就出去了,這是前後平肘,平肘是拿手找肩,一平,就像寶劍尖似的。肘法的練習有16種。


  靠:是肩與胯合(腰找胯也行,胯找足也行),對方不管扶住哪兒,拿胯與足一合,實際胯與肩也合了,肩靠、背靠、肩打、胯打都行,好比肩與對方要接觸了,接觸點與眼神是相反的方向。


肩與胯合也是交叉相合的,左肩與右胯 ,右肩與左胯。醜戌屬胯,辰未屬肩,用相衝力,要配合眼神,眼回頭看的方向與接觸的肩或背同手找成相反的直線。


  靠是擊打的意思,最重要的是在視線,這點要特別注意。好比肩要與對方接觸了,讓接觸點與眼神成相反的方向就行,要記住,如肩向右前方發,回頭一看,視線與接觸點成一條反方向的直線。若眼往前看,力量去不了,一回頭力量就去。


  采、挒 、肘、靠為四隅,也是迴圈互用的。對方用肘我拿采破他,采破肘;對方用采呢,我以靠來破:用挒 破靠,也是那麼迴圈的。
  四隅補助四正之不足,四正用不上了,不靈活了,用四隅。就是出圈以後,拿四隅補助四正之不足。





寅與卯合呢?右腳為寅,拿脊背、腰胯跟隨它合,命門脊背,腰胯跟它合了後,卯(木)與寅,即脊背與右腳合,也在一條直線,這叫子丑寅卯。


辰(右肩)和巳(右手)也往右腳集中,午(玄關)未相合,看著他以後給他領起來。未也往實腿集中,申是左手,大指對正前胸。戌亥是左胯左腳,往前伸直後,意念頭全在這集中就整了,糾正姿勢時你不用去找他姿勢就正確了,這腿也沉了,虛實也分不清了,這叫六合。


六沖就職在這分散,這兒變化時又變了,變打擠,這是子與醜合,這在這兒過渡,這是分散,分散即是六沖。


子午相沖,卯酉相沖,……為六沖,寅、申、巳、亥相沖。凡是那一個字後邊一個字到七個字都是醜未相沖,寅、申、巳、亥都是相沖的。完了以後,又是子與醜合,左腳為寅,跟脊樑背井離鄉往這兒合,寅與卯合,辰巳一合,午戌也往這兒集中……申是這手,打的脈門,這 右手與前胸合。


戌亥右胯與右腳,伸直以後也往這兒集中,這個蹬勁就出來了。你像剛才發勁,如撲面掌把人打出去多麼遠,這實際放平舒展以後都往一處集中,都往一處集中,這發勁就出來了。


上面講的是十二地支,包括八卦八方、四正四隅。還有十天干,十天干革命是:甲、乙、丙、丁、戊、已、庚、壬、癸。五行是屬於十天干,那是兩個字組成一個字:
  東方甲乙木,卯木,在脊背。
  南方丙丁火,午火,在玄關。
  中央戊己土,在中丹田臍下三寸,仰臥由肚臍往裏3/10處,或從命門往前7/10處,叫中丹田。人要恢復疲勞,三田合一,一天不管多麼勞累,只要一刻鐘的工夫就行了,只要把上、中、下丹田三點掌握成一條直線,就能很快恢復疲勞,這太極拳又結合氣功。





退時想玄關,眼睛斜向下看,眼睛下落點與兩腳分開同肩寬成正三角,腿自然後退,把玄關往下一落,腿自然後退。這叫用十天干做前進後退。


  左顧是左顧木。在字義上;講,向左轉、右轉都不是,就是一想脊背與實腿的腳相合,眼神順腳的前方往前看,即寅與卯合(脊背與實腳合),叫左顧。回頭體重到右腿上也是,拿脊跟隨右腳一合就是。這叫左顧木,即打擠的勁,左顧就是用一個側面。


  右盼金,金想前胸與手合,申與酉合,眼神斜向下看,這叫右盼金。你想左顧木就是想脊背,右盼金就是想前胸,你一想脊背左顧木,一想前胸右盼金,實際一個人側面躺著,東西南北中,四正方都出來了。


中央戊己土,雙土為圭,練氣講究刀圭,即牛角尖,不讓你休息,如頭懸樑、錐刺股,刀尖、牛角尖也要紮。聚精會神領著氣往上升,這叫中央戊己土,雙土為圭。戊己土在這變化中叫中定,好比被對方擠得沒辦法了,這時你先想命門後想肚臍,身子自然下落。


  太極拳所練的十三勢就是指的是這個,是十三個部位,八卦指的是前面手的變化,五行是腿法的變化。老拳譜上都有太極十三勢,就是八卦五行,也就是八方五步,今天把過去“拳”不說的東西給大家介紹一下。





太極拳的手之運動有八方,足之運動有五步。(八卦即:乾三連、坤六斷、坎中滿、震仰盂、艮覆碗、兌上缺、巽下斷。)



  練太極者,頭頂太極(腦子想一動一靜,不能離開太極一陰一陽),懷抱八卦(八方線:四正方、四隅角),腳踩五行(前進、後退、左顧、右盼、中定)。  西方庚辛金,西金,在前胸,膻中穴,肺臟。
  北方壬癸水,子水,在命門穴,右腎內側的左上角。
  五行在太極拳裏怎麼用呢?十天干是指步法,以步法為主,像前進時想北方壬癸水,欲追擊想命門,把眼神往高一點看,看多少呢?就是看自己的眉毛斜上一點、約有一寸高的位置,腿就被腰催著走,腿就往前動,追擊對方時不要想追對方,你越想追對方就越慢。前進想命門,眼看斜上方,忘掉兩條腿。糾正姿勢用十二地支,每個姿勢組成都通過六沖六合,“六合”是一個姿勢完成了,而在一個姿勢的過渡期間為“沖”。比如抱七星,這怎麼編六合呢?就拿實腿為一條直線 ,在一條凳子上也行,在一塊磚上也行,就是體重在右腿,拿子(腰)與醜(胯)合,即腰與右胯合。  肘:是意念上勞宮穴與肩井穴相合,即手、肩、肘向前打,好像寶劍尖。你若往前打,對方一扶著肘,你就拿手找肩,這人就起來,手找肩就頂回去了。  采:是午與未合,“采”是選擇的意思,挑選對方訴弱點(背力不得勁的地方)采他一下,使對方的重心越出體外。采是由前上方向後下方,是自己用玄關穴找采勁一側的肩井穴。腰為子,右胯為醜,右腳為寅,脊背為卯,右肩為辰,右手為巳(體重在右腿)。玄關為午,左肩為未,左手為申,前胸為酉,左胯為戌,左腳為亥。  按:按勁屬金,在西方,西方庚辛金,按破擠。酉金在前胸,即肺臟,用按須涵胸。具體做法是前胸與右手合(酉與巳合),手與前胸一平就按。  捋 的方法:用眼神帶著自己的手去劃時代自己的眉毛, 比如用右手劃,先是手心向裏從左眉梢劃到左眉攢,再手心向外從右眉攢向右眉梢劃去,這是陰陽變化,由陰掌變為陽掌,即由柔變為剛,先柔後剛,這時對方就起來了。  捋 :捋 勁屬火,在南方,南方丙丁火。人體為玄關竅,在兩眉當中,你看人坐著,“火”字也就表現出來了:由鼻子尖到右眉毛是一撇,到左眉毛又是一捺,這是個“人”字,再加上兩隻眼睛這兩點,就成“火”字了。這火,又叫午“火”,火能化萬物,在太極拳中叫捋 手,是舒展的意思,好比有褶子的地方,給它劃拉平。在力學上叫作分力(那個發勁叫合力),即力的合成與分解。  棚:棚, 勁屬水,在北方,北方壬癸水,人身有命門穴,在兩腎(兩個腰子)中間,右腎的左上角,此處發棚 勁。過去書上也有“捋 南棚 北、擠東按西”的說法,從前一般是秘而不傳的,我今天把這些給大家介紹,你們想著來回那麼做就行。  八卦是指四正四隅,棚、捋 、擠、按為四正,采 、挒 、 肘、靠為四隅,謂之八方。這八方的位置都在人體本身,將來講推手時,實踐體會就有意思了。

來源:http://blog.udn.com/ebisu50/2977334

傅鍾文-談太極拳練法

楊式太極拳名家傅鐘文有一次接待一位前來中國向他學拳的日本武師,這位日本武師對傅鐘文說,他想用兩三個月的時間一鼓作氣把太極拳學好。傅鐘文聽了,搖了搖 頭。他覺得這位日本武師對太極拳缺乏一定的認識,而這種思想在國內和國外學太極拳的人中很有代表性,以為學太極拳有速成練法。傅鐘文認為,練太極拳要經過 一段較長的時日,有一定的程序,這包括很多內容。傅鐘文練拳教拳70多年,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對太極拳特別是對於練楊式太極拳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練太極拳必須具備的條件

傅鐘文 先生說,學好太極拳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因為太極拳是一門高級的藝術。根據他的觀察和畢生練習太極拳的體會,他說,一般練好太極拳要具備有以下一些條件:首 先是自己的愛好,知道太極拳的功能;其次是要有明師,即真正懂得太極拳的老師;三是有練拳的地方;四是有練拳的時間;五是能下苦功練,願意吃苦,樂於吃 苦;六是有恆心。這些條件是對以提高太極拳技擊水平為目的的練習者而言的,一般以健身為目的的人不必如此嚴格要求,但努力做到會有更多的收獲。

傅鐘文 先生用這些條件來觀察當今學太極拳的人,認為具備這些條件的人不多。這主要是因為時代不同了,社會環境不同了,太極拳的主要功能減弱了。一些練太極拳的人 不是缺這個條件就是缺那個條件,所以現在太極拳界的人才比不上前輩。他說,太極拳界在楊少侯、楊澄甫以後,真正懂太極拳的人可以說少之又少了。若說練到楊 少侯、楊澄甫那樣功夫的,當今沒有。

管好幾大要點



傅鐘文 先生於20世紀60年代根據過去楊澄甫的傳授,編寫了《楊式太極拳》一書,講解了楊式太極拳的架子和練法。1989年他又編著了《楊式太極拳教法練法》一書,詳盡地講述了楊式太極拳的教法、練法,其中除了敘述楊式太極拳的體用及練法過程外,還提出了練拳要領240多條,練拳要求230多條,指出易犯的毛病、產生的原因及糾正的方法220多條,提出教法練法240多條,技術分析110多條。這兩本書近30萬字,是練好楊式太極拳的指南。

總體來說, 傅鐘文 先生認為,練好楊式太極拳要管好幾大要點,這些要點管好了,也就等於基本掌握了楊式太極拳的練法了。

首先,練每一個動作時必須先有意識,也就是意識要先於動作。比如“起勢”, 雙手俯掌徐徐上提時,必須先有上提的意識,提到與肩平時,要先有下落的意識,然後兩手再慢慢下按。意識與動作要配合上,每一招每一式都是如此。這種意識引 導動作的練習練久了,練拳者就會進入一種境界:在夜間,四周靜悄悄的,你全身心地投入練太極拳,意識與動作配合上了,全身感到非常舒服,周圍沒有一點聲 音,渾身輕飄飄的,好像你不知為你,也不知累,除了太極拳的意念外,其他一切雜念皆無。

他常常見到一些人練太極拳時,意識不能先導,動作與意識分離,他說,這是會影響練拳質量的。

第二,腰帶弧形運動。

練太極拳要以腰為主,這是練太極拳的人經常說的。 傅鐘文 先生說,不但太極拳的練法講求以腰為主,中國其他流派的武術、西洋武術以及其他一些體育競技運動也都講以腰為主。比如舉重,光靠兩手臂的力量不行,要靠腰 勁。但太極拳用腰跟其他武術和運動的用腰不一樣,練太極拳要由腰帶動四肢和身體其他部位沿弧形慢慢轉動,不是直來直去,每一個動作都由腰來帶轉,使腰身與 腳手的動作連在一起。他以“雲手”一式為例說明:“雲手”動作的完成靠腰左右轉動帶動胳膊、手,左右上下弧形轉動,帶動腿的抬、收、伸,在腰的主宰下,全身各部位都在做弧形運動,不能只動四肢,不動腰,或腰手分離。他再以“搬攔捶 ”為例說明:搬是腰帶右拳左轉,接著腰帶右手右轉,帶左手攔出,然後腰帶右拳向前打出,不能只是動兩手,也不能右拳、左手離開腰的運轉而亂動。總之,在腰的主宰下,上下可貫穿一氣。

在腰帶動四肢運行時, 傅鐘文 先生認為必須貫徹“勁以曲蓄而有余”的要求。太極拳的動作沒有直來直去的,曲蓄有余,在使用時才能夠靈活。直了,勁就用完了,會僵滯,易受人制。所以練太極拳時,腿、胳膊、手都不能是直挺挺的,要有一定的弧度,但又不是軟塌塌的,軟塌不是含蓄,也不圓滿、沒有氣勢。

練太極拳時,腰帶弧形轉動,速度必須快慢均勻,打一套拳,從頭到尾,要式式均勻,不是只某一個動作或一組動作均勻。動作均勻,一動無有不動處,上下也就相隨了。

第三,眼要平視,看到手,但不能死盯住手。

傅鐘文 先生認為,太極拳有手、眼、身法、步的傳統要求,眼法在練太極拳時很重要。他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提出要求:練太極拳時,眼必須看到手,但不是死盯著手。眼要隨手轉,看到手後,眼神要從主手的方向平視出去,切忌板滯和四下野顧。他以“打虎式”為例,有人練這一式時,眼看的方向與手打的方向不一致,拳打向身前,眼卻看另一方向。他認為這樣不對,眼必須從上拳打出的方向看出去,沒有看這打那和看那打這的道理。

傅鐘 先生認為,練楊式太極拳一般眼要平視,過去曾稱太極拳為“四平架”,其中“一平”是眼平,無論轉左轉右,或前進後退,眼都要平看。

第四,分清虛實。

傅鐘文 先生認為,練太極拳時要分清陰陽虛實。太極拳的動作每一式中有虛有實,有陰有陽,實者為陽,虛者為陰,陰陽虛實交替變化,應貫穿到太極拳的練習中來。

第五,動作要做到無過、無不及,要適中。

傅鐘文 先生認為,太極拳練起來,過與不及都不對,他用吃飯作比喻:一個人餓了,應該吃3碗飯就飽了,卻吃了5碗,這就過了,肚子會撐得不舒服。如果只吃1碗,也不行,那是不及。練太極拳一招一式都要掌握適中這個度,如何掌握這個度,要靠自己的練習和揣摩。

傅鐘文 先生經常引用拳訣上一句七言:“輕靈活潑求懂勁。”他解釋說,輕靈不是浮漂,要有沉著,而沉著也不是呆板。如果追求輕靈,一點勁都不用,這不對;追求沉著,用了死勁,也不行,這都屬於過與不及。他認為,練太極拳一定要把握好無過與無不及這兩個關,把好了這兩個關,就掌握了太極拳練習的基本要求。

傅鐘文 先生反復說明,練太極拳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有的要求要領不是一聽就懂、一說就會練的,但是必須要知道該怎麼做。方法不對頭地瞎練,只會是越練離太極拳的境界越遠。

下苦功夫練

對於練太極拳, 傅鐘文 先生反復說:“方法對頭,下功夫練。”他又說:“方法對頭,一練就好了,沒那麼回事。”

傅鐘文 先生認為,在過去的時代裡,楊家太極拳前輩練拳所下的苦功不是當代人能想像得到的。楊露禪除自己苦練外,為了讓兒子們能接傳自己的功夫,在健侯兄弟青少年 時,天天拿著大棒趕著他們練拳,稍有鬆懈,就用大棒打,下手之重,幾乎令人無法忍受。楊班侯的一身無敵功夫就是在這樣嚴格地看管下苦練出來的。楊健侯小 時,由於楊露禪天天督促,練拳幾乎練到身心不能承受的地步,後成為楊家第二代代表人物之一。楊班侯生有一女一子,女兒練拳一時達不到要求,他一失手竟把女 兒打死了。

傅鐘文 先生說,過去練武之人靠功夫吃飯,沒有好功夫,與人交手,只要一輸一輩子就完了,甚至還有生命危險,所以非下苦功夫練不可。現在雖然時代不同了,但要練成太極拳功夫,也非得下苦功不可,舍此沒有他途,更沒有捷徑。

開始學太極拳時,由老師口授身傳,老師一面說,一面做,學者聽明白了,學會了,就下功夫練。練了一段時間,老師再檢查,並給糾正動作。雖是老師口授身 傳,但在練習的過程中還會出現動作有偏差的情況,這不是學者有意打偏差了,而是不由自主的。老師再給看給改,改好了,再下功夫練。

練太極拳,功夫下到一段時間,就有進步了。但什麼時候進步,哪一天有進步了,卻說不清。比如寫字,按規矩練了數年,自己看,別人看,確實比過去有進步 了,但是究竟是哪一天進步的,哪一年有進步的,說不出來。功夫都是一點一點、日積月累增加的。學太極拳也一樣,開始學都是硬梆梆的,不是腿不對就是肩不 對,手腕不對,眼不對。下苦功學了,功夫練到家了,動作就對了,到底哪一天對的,很難說得出。

傅鐘文 先生認為,真正要練成太極拳功夫,必須趁年輕時下功夫練,至少連續上四五年功夫,天天不斷。每天花2到3個鐘頭的時間,一次練拳七八遍,中間不能間斷,一氣練完。如果每天練拳3遍,練30年,功夫還是上不去,存不住功夫,只能保持原有的功力,甚至退步。中年練拳,長功夫慢些,但只要有恆心,舍得下苦功,也能有所成就。

他常常告誡他的學生,練拳要舍得下功夫,不要怕吃力,怕吃力就不要選擇練拳。

太極拳不花上一二十年的功夫是練不成的,而堅持練,這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

傅鐘文 先生說,練武是一件苦差事,至於苦到什麼程度,他說:“練拳練到坐下不想起來,起來不想坐下,全身像上刑一樣難受,必須練到這種程度。”

來源:http://blog.udn.com/ebisu50/3409756